襄阳市江苏商会副会长 姚登贵
中国民营企业易“短寿”,这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文化思考与建设。从20世纪年80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民营企业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上的一个神话。“三株”、“巨人”、“飞龙”和“太阳神”等一大批民营企业以令人咋舌的速度日长夜大,成为名噪一时的“民企巨人”,然而,这些“明星”们如今大都风光不在,人们用“只领风骚两三年”来表达对这些昔日“经济恐龙”的惋惜,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目前,我国68%的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都不超过5年,国内理论界对中国民营企业的这种“短寿”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比较集中的观点有“盲目多元化”论、“片面追求速度”论、“重名而不务实”论、“人才结构不稳”论、“唯规模论英雄”论等等。笔者认为,中国民企易“短寿”的更深层次的原因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法人的发展思路缺乏文化元素,因为企业家的发展思路是企业的灵魂,这对民营企业来讲尤为重要的。
一、民营企业“短寿”的原因有这样几个特点:
缺乏可行性分析。一些企业经营者在进入市场之前没有或者没有认真地进行可行性分析,许中小型企业完全是凭借着一种感觉加少量的科学依据进入市场的。然而,一旦进入市场以后才发现自己的原来的想法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距,从而导致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事先没有预料到的问题。
进行可行性分析是企业进入市场的必不可少的程序,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宏观方面,这是可以用数字进行量化表示的,如这几年这个行业的目标客户群的递增情况、现有竞争对手的优势与劣势、本行业的替代产品可能在多长的时间投放市场也就是自己的产品的生命周期有多长、未来还可能有多少竞争对手加入;其次,是微观方面的,无论你是承认还是不承认,他都是客观存在的,比如2000年的长江大洪水、2003年的SARS等突发事件的到来,都会影响到许多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但这是市场调查所无法分析到的,也不可能用数字进行量化的,但作为企业的投资经营者,应该是在投资之前就考虑到市场的变数。
急于多元化。我国很多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的范畴,以这样的企业基础去搞多元化经营,客观条件并不具备。像日本三菱,汽车、空调、火车等都经营,因为他有物质和管理基础,而我国的一些企业,爱跟风,挂个牌,弄个集团就想多元化,不管是了解还是不了解,脑子一热就进入,其结果是什么都想干,什么都干不好,弄得是主业不主,把好多精力和资金分散到其他产业当中,导致整个企业资金链的断裂和企业亏损。
难以降低赊销风险。许多生产厂家为了竞争的需要,总是想方设法进行销售,其中就包括赊销和代销,但对于许多中小企业来讲,赊销和代销都有极大的风险,有经销商将货卖完,也不及时将货款归还、有的甚至还欠帐赖帐,因为在目前的中国,还有许多相当多的商人不具备最起码的诚信经营的基本条件。作为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就应该学习一些规范的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来识别哪能够还钱、哪些不能,以决定是否将货物赊销给他。
品牌效应不佳。我们的民营企业品牌效应不佳,这是不争的事实。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他搞个产品,社会上还没有承认,公众还没有认知,就去搞第二个、第三个,其结果,企业办了几年、十几年仍然自己的没有拳头产品,没有叫得响的品牌,永远也走不到产品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的良性循环的道路上。
管理不科学。有的企业管理不够科学规范,整个企业如一盘散沙,这些也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科学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管理 ,其实就是处理好人际之间的关系,在新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这要求企业一定要注意对人才的培养,在选择和使用人才方面,着重把适当的人放到适当的地方,否则,如果出现大材小用局面,企业就会出现员工情绪化;如果出现小才大用的情况,别的员工就会不服领导,这两种情况都会带来企业的不稳定。
盲目跟风上市。按照我国有关上市公司的规定,上市的公司必须是透明的,你必须把财务报表做得很透明。一个上市公司的最主要目的不是去圈钱,而是通过上市这个过程来规范整个企业行为,包括产品管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行政管理以及售后服务等,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篮子的。而我们的一些企业,上市的目的本来就不纯,不是包装上市,就是伪装上市,其结果,上市圈来钱以后,没有经过论证和调查研究,盲目进行投资,一旦投资不挣钱,就会成为企业包袱,甚至导致企业破产。
员工培训意识不足。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很少注意对员工的知识技能培训,这是当今我国民营企业的通病,因为很多企业的前期都是作坊性质的生产,大多是凭借感性管理,从业人员的素质低、技能差,由于企业经营者总想降低成本,很少把钱投到员工的培训上来,这样一旦企业做大做强以后,一些员工就会感到不适应,工作上有压力,尤其是销售部门,如果想让他的销售业绩与销售技能成正比的话,不进行适当的培训是根本办不到的。
家族式管理。这是一个老生长谈的话题,目前,在全球就是百年老店也有用家族式管理得好的,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他必须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而我们有相当一部分的家族企业,总害怕肥水流到外人田,在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家族成员的要求总比外人要高,尽管这些人的管理、生产、销售等一系列业绩都不如外人。
二、培育企业文化是延长民营企业寿命的重要手段
民营企业要想延长自己的寿命,就必须采取积极的对策,特别是用文化的张力延长民营企业的寿命。培育企业文化是其重要手段之一。
这一点,对于今天的民营企业来讲,是少之又少,许多民营企业的老板甚至不知企业文化为何物。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又超脱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上。朔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就等于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创建属于自己的具有本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已经是当今有一定规模的中国民营企业不能不面对的和逾越的重大课题,民营企业培育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必须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只有进行富有成效的工作,经过艰苦的、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
培育创新文化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永恒课题,是企业的动之原。中国民营企业本身就是中国经济的创新的产物,一个企业要想强手如林的竞争时代,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取决于企业是否建立有创新文化,具有与对手相抗衡的实力。创新,要在管理上、技术上和制度上创新。
管理创新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都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当今企业处于一个科技产业和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的时代,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工作也要相应跟着发生根本的变化,企业经营决策、人事管理、质量管理、知识管理、财务管理、销售管理、技能管理等都要跟着发生相应的变革和创新。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哪个企业拥有了领先的核心技术,该企业就向成功迈了一大步。
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培育创新的企业文化,同样需要制度的不断的创新。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为了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凡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都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从壮大自身力量、强化竞争力着手,走公司制的道路,这是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方向所在。
提高企业家素质 民营企业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个人的文化素质和思想境界,其实质上企业家文化的一种体现,当今的民营企业文化,深深地烙印着企业家朴素的人格思想和经营管理理念。培育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个复制过程,是民营企业的创始者通过自己师范、教育,把自己的价值观复制给下一带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民营企业家的素质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企业家作为企业的缔造者应该积极加强对自身素质的培养。
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 从另一个角度看,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公认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于人才之间的竞争,在当今的竞争社会,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与对手相抗衡的资本。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重视人的作用,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并不是简单的以某个人或某群人为本,而是以员工、顾客和社会公众为本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考虑企业在三者之间的位置,而不是简单的以物质鼓励为本,也不是简单的以关怀体贴为本,而是以朔造人、培养人为本,既为人提供发展的机遇,有为企业培育有用之才;不是短期重视人为本,而是长期实施尊重人为本。从最开始的“人治”进化到“法制”,然后走向“人本管理”,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去接受企业、赞同企业、维护企业。
三培育民营企业文化的举措
1、全面提高企业家素质,塑造企业家文化
企业家人格的提升。企业家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陶冶自己的情操,形成崇高的品格、宽阔的胸襟,真正从单纯追求利润转变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的企业家。
企业家素质的提高。企业家要从多方面吸收知识营养,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开拓视野,驾驭不断成长的企业,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企业家要自觉进行理念改革,重塑高层次的核心价值观。企业家的价值观是核心价值观,决定着企业价值观的形成和作用的大小,也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龙头,应摆到最重要的位置上。而企业家要树立核心价值观,就应从思想深处形成最高理念,自觉开展理念革命,实现由经营理念到政治理念乃至最高理念的飞跃。
2、提炼独具特色的企业价值观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一个民营企业在提炼价值观时,应考虑这样几个因素:
企业性质。一个民营企业首先要根据本身的性质选择适当的价值标准。例如工厂可以从产品出发树立“向社会提供最优产品”的价值标准,商场则可以根据本身经营特点提倡“顾客至上,一切为顾客服务”的价值标准,实际上这就是制定企业的最高经营目标。
企业的成员及其构成。不同类型的人以及他们的组合方式都会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成。每一个人在进入企业成为企业一员以前,大体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个人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是相容、互补或是互斥,这些关系错综复杂,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价值观能否为每一个成员所接受。
企业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民族文化、法律等方面,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企业成员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如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气氛会影响成员对企业的关心程度与一体感,社会传统文化对人们改变旧观念、接受新的价值观念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
总之,只有在认真探析研究各种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才能确立既体现企业特色,又为全体企业成员和社会接受的价值观。
3、创立最具激励机制的企业精神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平台
企业精神的提炼,实际上就是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取得成效的过程,创立和提炼它,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企业精神的形成,不仅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需要我们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不断地使用各种途径进行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心理培育,同时要反复地进行审视、探析和总结,并在实践中及时提炼出其中的优秀部分,几经反复后,再用最简单概括的语言,总结出其中的精华,由此形成企业意识中最具激励的东西——企业精神。不难看到,企业精神的创立,实际上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结出的硕果。因此,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促成企业精神的形成和创立。创立企业精神,不是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标,而是使用企业精神激发员工的热情,形成更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工作合力,继而又炼出更新的精神成果,不断推进两个文明的建设。
4、确立高标准的企业道德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培育企业道德,这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企业道德是企业员工的重要行为规范。道德对行为的软约束与厂规厂纪对行为的硬管理相配合,不但可以弥补硬管理难以面面俱到的局限,而且能够使员工的行为自觉地指向企业目标的实际。同时,企业道德还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利益基础,否则就会流于空谈。浙江十大发明企业家之一的祝强,企业在如日中天时后院起火,原任公司副总经理、自以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妻舅,以资产分割为由,将祝强推上被告席。红极一时的广东“太阳神”在鼎盛之日,“兄弟都成了对手”,它今天的竞争对手之中,相当一部分就是以前的“旧部”。这些现象不仅造就了企业营运的混乱、资产的流失、规模的削损、人才的流失,而且对企业道德带来灾难性打击,最终直接影响企业形象、企业竞争力和凝聚力。
5、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要求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努力为之服务,这是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企业形象是一个综合概念,一般认为包括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又称CI。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形象,并把它作为发展企业的战略措施,却并非易事。为此,企业必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尽力推销自己,刻意地建立有特色的营销文化和企业识别系统,这就最容易涉及到法制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问题。企业形象要在社会中保持长久不衰,其内在保证是观念和行为的崭新、超前。
但是,有些民营企业错误的理解了“崭新”和“超前”的含义,于是乎广告成了王婆卖瓜、猫的名片画成了虎、产品成了他人专利的复制、售后服务成了推销的幌子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关键就在于经营指导思想不明,缺乏法制规范意识和职业道德,玷污了他们的企业形象。
应当熟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企业形象,在社会中应表现为对社会的真挚热忱和对自己蓬勃发展的信念,必须通过一系列的道德规范、管理规范、工作标准来实行,为此没有思想政治工作的紧密配合是不行的。只有通过对职工进行“四德”教育,提高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水平,加强他们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让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这样,企业树立的形象才会在社会形成“信任感”、“可靠感”、“美誉感”,良好的形象才更具有持久性。
6、提高职工素质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要从提高职工素质抓起,这与培养“四有”新人是一致的。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和职工素质之间是一种“大厦”与“基石”的关系。职工素质怎么样,直接决定着企业文化的兴衰,良好的企业文化反过来又可以陶冶职工情操。因此,提高职工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等,是现代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迫切要求。而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造就新一代“四有”新人,这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是一致的,因此,必须坚持不懈的以马克思主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职工,在实践中造就和培养一批得力能干的企业发展生力军,让企业涌现出一批具有崭新面貌的“公司人”、“形象人”,促进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内部、在全社会都形成一种新的风范。